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11 教育部

所在地:湖北-武汉市 院校性质:公办

学校隶属:教育部 章程:大学招生章程

办学类型:大学 排名:全国60 理工25

院校特色:211

院校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招生网址:http://www.cug.edu.cn/

学校介绍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教育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资助的大学;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拥有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底蕴深厚,历史沿革系京汉

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相关系(科)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70年迁出北京,1975年定址武汉,1978年,在旧校址设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2000年2月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

建校以来,地大人锲而不舍、开拓创新,用智慧与汗水,用献身祖国地质事业的豪情壮志,谱写了地大辉煌的乐章,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栋梁之才,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毗邻光谷,环境优雅宜求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美丽的东湖之畔,苍翠的南望山下,毗邻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中国光谷”,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逸夫科技博物馆,是湖北省唯一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的高校。学校占地面积1132505平方米,建筑面积755634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258956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252886平方米。长约380米的“地大隧道”贯通学校西、北校区,记载着上亿年历史的化石林与现代化的教学楼宇交相辉映,勾画了东校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井然有序的现代化教学楼群、窗明几净的学生公寓、设施先进的实验大楼、宽阔的林荫大道,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

师资雄厚,办学实力呈强势

学校拥有一支研教并重、实力雄厚的优秀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100人,专任教师158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173人,教授375人,副教授435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4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7人,“楚天学者计划”入选教授3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02人。近5年来,学校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湖北省教学名师3人。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各类研究院(所、中心)89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1个。从上世纪50年代起,学校相继在周口店、北戴河、三峡等地建立了6个教学实习基地,其中周口店野外实习基地被誉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

学科集优,科研成果谱新篇

学校大力构建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导的学科体系,在确保地学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应用科学、前沿科学,与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纳米、材料、生物、能源、环保等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地质学、地矿类新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等四个专业全国排名第一,被列为自然科学、理学A级以上学校。学校现有10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与“矿产普查勘探”2个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有17个学院(课部)、59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中包含18个自设专业博士点),12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有16个工程硕士专业和20个高校教师专业;拥有MBA、MPA学位授予权。

学校历来十分重视科技工作。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主持、参与各类科学研究2000余项,近年来,学校主持“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国家级项目200余项。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50余项。殷鸿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确定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荣获“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的殊荣;2004年,我校作为唯一的高校参加了被称为“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的国家级高科技工程——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科学研究。在“神舟”飞船的7次顺利飞行中,我校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独立研发的MAP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飞船的“返回搜救系统”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我校师生以第一作者在国际杂志Nature上发表论文4篇。

以人为本,厚精广博育英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各类学生41528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7817人、硕士研究生3464人、专业学位研究生2755人,博士研究生1037人,各类留学生473人。

学校积极推进学务指导制度,不断完善学分制,充分发挥教师育人的主体作用。在不断加强教学基本设施、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加大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的力度,创新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机制,建立了创新人才和特殊人才的培养制度。2004年我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湖北省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

为激励学生学习,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设立了丰富的奖助学金,制订了完善的奖助制度。学校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每年为学生贷款达到2600万元,国家、学校、社会每年为我校学生提供的奖励资助金额近3200万元。学校除设立近半数学生享有的普通奖学金外,还设立了地质之光奖学金和周大生珠宝奖学金等在内的近50项各类奖学金。

遵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提出的“基础要厚实、专业要精深、知识要广博”的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启动了“李四光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我校学生在全国英语、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器人足球世界杯、“挑战杯”等重大赛事中屡获佳绩。其中,2007年的第十届“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上,我校获得一项特等奖,并以优异成绩捧得“优胜杯”;2008年第六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上获得一金、一银的优异成绩。近年来,我校生源质量逐年提高,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

学校始终把艰苦奋斗作为学生思想教育活动的主题,大力弘扬“地大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爱校、建校、兴校的思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校重视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建立教学生产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创业的苦与乐,在奋斗中升华人生境界。学校把弘扬优良体育传统与艰苦奋斗教育相结合,全面锻造学生强健体魄和健全人格,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校体育文化。我校体育健儿在国际重大体育比赛中,取得100余块金牌、200余块银、铜牌的好成绩,连续5届蝉联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校长杯”。2006年10月,学校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世界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

放眼世界,交流合作达四海

学校主动适应教育国际化趋势,积极开展对外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有效促进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先后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150多所大学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或结为友好学校。近年来,学校公派出国访问、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师生每年超过200人次,邀请来校访问讲学的国外专家、友人每年超过300人次。

桃李芬芳,展望未来更辉煌

五十多年来,地大人才辈出,桃李遍天下。从学校走出的十万余名毕业生,在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上,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展示着地大人卓越的风采。其中,有25名毕业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温家宝等一批党和国家的高级管理人才,有欧阳自远等在不同的科技领域指点江山的“首席科学家”,有现任国际地科联主席张宏仁等地学杰出人才,有王勇峰、李致新等征服了七大洲最高峰的世界级登山健将,有高崚等多次获得奥运金牌、为国家争得荣誉的体育健儿,有国梁等“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有李久林等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的总设计师……地大校友在谱写一曲曲人生华章的同时,也以自身的努力、为母校赢得了荣誉,为母校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成就是昨天的句号,开拓是永恒的主题。展望未来,在新的征程上,“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地大精神,将永远是地大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地大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学校将为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问题,谋求人类与地球的和谐、协调发展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专业名称 学科评估 重点学科 卓越 双一流 国家特色
环境工程
材料工程
煤及煤层气工程 国特
地质学 国特
安全工程 国特
地球物理学 国特
勘查技术与工程 国特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国特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国特
地球化学 国特
环境工程 国特
资源勘查工程 卓越工程师 国特
软件工程 卓越工程师
应用化学 卓越工程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卓越工程师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卓越工程师
勘查技术与工程 卓越工程师
环境工程专业 卓越工程师
机械工程
地质工程
地质学 卓越工程师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温馨提示:

本系统提供的专业查询,按照教育部的本科专业目录分类。因各高校近年来实行学科交叉、大类招生,部分专业未能包含在教育部的专业目录内,使用系统进行专业查询时可能未显示,请考生参考具体院校的专业录取信息。

暂时没有该院校的特色专业数据。